已浏览:7148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AG亚游 祝炎萍
摘要:创新日益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创新思维 方法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打开学生通往迷人世界的大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而应努力从教材延伸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认识大千世界,向学生展开宏伟绚丽的画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的需要,意义特别重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立足教材文本
现代化信息技术里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了“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但过于依赖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往往忽略了文本的示范作用,忽视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值得指出的是,任何创新教育的尝试都应立足于教材,因为教育依据的主要是教材,教材虽“无非是一些例子”(叶圣陶语),但毕竟是例子,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其中也包含着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运用教材,不仅要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获得创新能力。
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用“袅娜”一词来写荷叶,字典上此词是“柔软细长”之意,如按此理解,学生很难接受,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可以联想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身段,联想公园里迎风摇摆的杨柳细枝,联想到仙女美妙轻柔的飘带……这样“袅娜的开着的”荷花就宛然在目了。教完了《胡同文化》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中国还有哪些相关的传统文化?如酒文化、穿文化、吃文化等等。这样拓展延伸,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深化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项链》,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理解,传统的观点总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爱慕虚荣,十年辛苦换一条假项链的结局是罪有应得。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一下:玛蒂尔德身上究竟有没有闪光点?一番思考之后,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能买一条真项链还朋友,是诚信;为偿还债务,不惜付出十年艰辛,是坚韧,有学生还指出,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比较那些为了金钱可以出卖朋友、出卖爱情、出卖贞操的人,玛蒂尔德实在高尚的多。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是辨证的、全面的,学生的创新思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有效利用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各项教学改革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才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教学的实际,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结构安排上也需要有创新精神,根据时间学的观点和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课文的需要大胆设计,使课堂结构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
例如在文本赏析过程中,可提出一些能够引起不同见解的问题,让学生争议辩论,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再如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可安排学生讨论、点评、表演、精彩回放(简单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等。同时课堂又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能爆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教师发现并予以肯定,学生则可能受到鼓励而发扬光大。
如教《阿Q正传》,课堂上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学生提出当今社会,有时也需要这种精神胜利法,。此言一出,立即遭来其他同学的狂轰滥炸。但笔者及时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并要求此学生能“自圆其说”,从而引发了课堂上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视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项链》“失项链”这一情节时,有一学生犹豫而轻声地问,这项链究竟丢在哪里了呢?一般的老师可能不会去注意,但这位老师没有让这个“智慧的火花”无声无息地消失,而是及时肯定了这一问题,并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同学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上了,因为玛蒂尔德当时被成功的喜悦所陶醉,以致忘乎所以,乐极生悲;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与上马车之间,因为玛蒂尔德担心自己的穷酸相被其他贵夫人看见,因而走得太匆忙太慌张,以致忙中出错;又有同学说,项链有可能丢在马车上,因为这是辆破马车,马车颠簸有可能震落项链;也有同学认为,项链丢在上马车的一刹那……课堂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玛蒂尔德的项链应该丢在她的虚荣心里。学生也猛然醒悟,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思想的点滴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时常燃起,作为教师,应当绝不放过并及时加以肯定。只有当学生智慧的灵光一闪现时就加以保护,才能激励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现,收获思维创新带来的无穷快乐。
三、讲究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多是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不管何种组织形式,学生关注的多是教材本身,对语文信息多停留在听、看、读、记的层面,思维僵化无从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灵活实施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引而不发
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它在灿烂的阳光下鲜活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开而弗达”,“引而不发”,就像图画中的“布白”,给学生思考想象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备件。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善于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当周瑜听说蒋干来访时,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这里的“附耳低言,如此如此”八个字容量很大,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展开想象,把周瑜“如此如此”的话明确地说出来,还原成周瑜的原话。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感到很新鲜,兴趣大发,立即埋头读起书来,并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5分钟后,学生开始讲,把一个准确洞察事物、敏锐捕捉战机、部署周密严谨的周瑜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了。这类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假设,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富于挑战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扩散思维
所谓扩散思维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咬文嚼字》一课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可谓“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的动作无法知道“鸟宿池边树”,是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是联系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表达效果上体会出的诗意;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可见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例如,课文《守财奴》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的苦难》一章。关于编者加的课题《守财奴》值得商榷。"守财奴"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指有钱而非常吝啬的人"。由题意可知,课文应该写主人公如何如何吝啬,可事实并非如此。因而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编者加的课题《守财奴》合适吗?请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加以论证。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课文中的葛朗台主要性格并不只是“吝啬”,更多是对黄金的贪欲。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主张将课题改为"拜金狂"、"占有狂"、"占金狂"等等。经过这样引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争取思维上的不断创新。
四、创建民主和谐氛围
要让创新思维活跃在语文课堂,最后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那就是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因为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
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创设一种极具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为使课堂气氛达到民主、和谐,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优越感,在课堂中构建起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情感的回报,会更深地信赖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出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就要放手让学生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中进行交谈和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要真诚、理解、宽容、博爱。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感觉。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语言,使课堂弥漫着一种融洽、振奋的情绪气氛。学生只有在教师创设的充满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创新能力,也才有可能在这种自主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
就语文教育的宗旨而言,其实质是培育“创新”。而语文作为传承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工具,它不仅与人类发展史上所使用与创造的其他工具有着巨大的本质区别,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与思维的特殊关系,人的生存发展须臾离不开它。“发展才是硬道理”。人类要发展,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才能实现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要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活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创新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祝炎萍《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