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成果 

第10课 鸦片战争

已浏览:9183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第10课 鸦片战争

      AG亚游   袁丽玲  袁 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等重要史实,通过学习初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研习史料,合作学习,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及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内容,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林则徐禁烟,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通过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灾难与机遇并存,中国近代化因此蹒跚起步,作为有志青年应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做“敢立潮头唱大风”的时代巨子。

 二、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展示图片、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以打开思维之门,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3、史料教学法:展示音像或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4、比较学习法: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比较事件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艳丽妖娆的罂粟花。

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酱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鸦片,又名“大烟”,具有强烈的麻醉性,是一种残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毒品。正是这黑色的鸦片在170年前引发了一场跨洋之战。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 第10课 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大事呈现

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重要的史实和基本的历史线索并梳理出本目主要的历史大事。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俄、英、美、法《北京条约》

2、战争因果探究

学习过程主要体现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问题探究之一:

  结合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双方对比,说明战争的爆发为何不可避免。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如何认识?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先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老师指导学生弄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辩证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

 播放《大国崛起》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片段,设问: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到工业革命后英国的强大和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

 通过合作学习完成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状况的对比表 

通过对比从中得出结论: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日薄西山;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如日中天。中国远远落后于英国。而落后的中国则正成为英国的涉猎对象。由此得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夺取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英国为何不直接发动战争,而要去搞什么鸦片走私?

展示一组照片:

   设问:鸦片的输入有何危害?清政府又有何举措? 

通过合作学习派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目的: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危害:兵弱、银荒、危及统治、危害身心。

举措:派林则徐南下禁烟。

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美国林则徐铜像是屹力于西方世界的第一尊世界禁毒先驱的铜像。鸦片就像现在社会上许多毒品一样,对人和社会危害极大,难怪各国政府下这么大决心来禁毒。(每年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作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正义感的公民都应该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当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指中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由此得出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

 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历史分析中常用的特定概念。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带有必然性的客观原因,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深层次因素(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质等)的角度进行分析。

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引起事件爆发的原因,常常是偶然事件,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例如,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就需要运用这两个概念,深入分析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结:鸦片走私就是为了攫取更大利润,战争不过是政治、经济的手段,虎门销烟只是战争的借口而已。

探究问题之二: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探究。(展示材料)

中国地大物博,又是正义战争,主场作战;而英国远道而来,发动不正义的战争反而取得胜利。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假如道光皇帝不查办林则徐,用人得当,中国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吗?

让学生自由发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答案可以不统一,言之有理则行。

最后教师做总结:大家总结一下中国的优势:地广人多、兵员充足、主场作战、正义之战。中国的劣势:政治、经济、军事落后。中国的劣势很明显。有的同学坚信战争胜负首要在人而不在武器。但武器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即便是林则徐负责指挥对英作战,手持冷兵器的清军也不会是英军的对手。林则徐个人也不得不承认。有同学认为发动民众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丧尽民心,因此抗战中可以寄予厚望的人民战争是不可能出现在鸦片战争中的。综上所述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结论不易接受,却很难否定。

在指导学生读材料、丰富历史认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用规范的历史俗语表述历史问题的习惯。

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政治、经济、军事)

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最高统治者决策不当

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探究问题之三: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对比、分析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巨变的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表一《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项目

内容

影响和危害

割地

割占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了割让土地的先例

赔款

2100万银元

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开埠

广厦福宁上

打开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便利了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

关税

协定关税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表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历史巨变

方面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家主权

独立自主享有完整主权

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贸易、司法等)

经济结构

封建经济 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兴起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

对外关系

闭关自守

被迫开放

国际地位

平等的主权国家

被奴役被宰割的地位

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明确《南京条约》的危害,明了战前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还要注意讲清重要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真正理解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醒学生注意易混淆的“香港岛”和“香港地区”、“银元”和“银两”。

探究问题之四: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英国又联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战火又起?

展示材料:

问题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2:为此,英国又干了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达到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于是战争成了唯一的选择。

教师总结: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修约交涉失败

探究问题之五:根据所学相关知识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通过讨论分小组展示讨论成果)通过比较两次战争的异同,让学生明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

 二、学习感悟

问题探究之一: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用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观点一:赞成。鸦片战争打开尘封很久的中国大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促使国人觉醒,推动中国历史的进步。

观点二:反对。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沦为两半社会,民族灾难深重,鸦片战争带来的是灾难和痛苦。

 

问题探究之二:感悟历史,走近英雄。课后小论文《走近林则徐》

教师建议学生阅读以下书籍:

《帝国的惆怅》之《鸦片的战争和战争的鸦片》易中天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大历史》之《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黄仁宇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2005年版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美国  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三联书店,2005年版。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让学生全面了解林则徐,从他身上感受到不屈的民族精神,勇于向西方学习的探索精神,和为阶级局限性所累的无奈。

三、本课小结

我们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来,深切地感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灾难,但也给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文明创造了某种客观条件,终于使沉醉于“天朝上国”梦幻中的封建士大夫开始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由此蹒跚起步……现在的我们更要融入世界大潮中,做“敢立潮头唱大风”的时代巨子。

 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教学设计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研读史料的能力、归纳与演绎的能力、比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水乳交融地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用实在的教学过程与效果彰显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但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内容安排得有些紧张,节奏有点快,学生的讨论时间不够充裕;有些基础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下;所有的这些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课前熟读教材,不然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希望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以求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板书设计

一、      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1、  战争大事呈现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  战争因果探究   

                 (3)鸦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5)第一次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学习感悟

         (袁丽玲 袁丹教学设计《鸦片战争》在湖北省第一届“人教杯”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中获省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