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浏览:7091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绿意深深深几许
——《囚绿记》的四重解读
AG亚游 鄢子华 周红武 432000
摘要:本着贯彻新课改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原则,用新教法解读《囚绿记》。快速浏览,引导学生寻找全文线索;圈点批注,指导学生感觉绿友的神采;知人论世,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比较鉴赏,引领学生拓展文本空间。
关键词:新课改 新教法 快速浏览 圈点批注 知人论世 比较鉴赏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语文版把它选编在初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白杨礼赞》同作为精读篇目,人教(实验)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年级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这几篇课文有写景精美、意蕴深刻、语言隽永的共性,而《囚绿记》又以其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二篇。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加上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虽然《囚绿记》一文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但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仍然不可忽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数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新课程下的数学理念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制定了如下四重解读目标。
一、快速浏览,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线索
快速浏览法,是一种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它适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归纳的能力。第一次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粗线条观其大略,理清文章脉络。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
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条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释放之后又怀念牵挂。
二、圈点批注,指导学生感受绿友的神采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去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阅读方法的运用。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圈点批注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什么是圈点?就是读书时,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在书页上划出文章的重要词句,标出文章的层次段落,点出疑难之处等等。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检查、摘录。
批注,即批语注释。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也是读者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
第二次解读文本时,我鼓励学生用圈点批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这一问题抛出,好比一石击起千层涟漪。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象。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散文的语言还需要细读慢品,这样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与意蕴。在圈点批注交流的同时,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觉得美的句子,捕捉美,欣赏美,再现美。
三、知人论世,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点,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从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文中,陆蠡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向它致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这些话如何理解?这就必须联系陆蠡其人和《囚绿记》写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这也是第三次解读的重点。
巴金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功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以34岁的英年殉于日寇屠刀之下。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巡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
陆蠡是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沉默、内向的性格,使它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囚绿记》的写作年代,作者正在“孤岛”上海,抗战正酣,他怀念北平的常春藤,怀念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实际上不尽之意自在言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意义。“真诚祝福”,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的蹂躏,重获光明自由。由爱而囚,由囚而放、而怀念,一波三折,其间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令人动容,令人叹惋!
在作品结尾,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绿藤的怀念,即对光明和自由的渴望,作者形象和绿藤意象在追求光明、永不屈服上是统一的,二者在这里达到了完美融合。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绿藤”让陆蠡得到启示,受到鼓舞,而《囚绿记》中款款流动的作者追求光明、坚忍不屈、坚信未来的美好精神品格更给亡国之秋的中国人以鼓舞和激励、信心和希望。
四、比较鉴赏,引领学生拓展文本空间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我还想加上一句:授人以欲,会受益无穷。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特意安排了《囚绿记》的第四次解读,想利用有限的文本拓展学生的审美空间,激发他们更多的求知欲望。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拓展:
第一、介绍陆蠡作品集《囚绿记》的序言,更进一步走近作者。
第二、引入古诗词中写“绿”的名句,更深一步感受绿意之美。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洒旗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第三、比较阅读《绿》与《囚绿记》,在语言风格、作者感情等方面比较二文的异同点。
第四、探讨话题“囚禁与自由”,思考人生。相关作品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詹姆斯•伊沃里的电影《窗外有蓝天》,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里尔克的诗歌《豹》,杜德伟的《束缚》、陈淑桦的《温柔的束缚》、彭羚的《囚鸟》等流行歌曲。
散文的生命,在于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可以读出永恒的价值。几十年前的《囚绿记》,放在今天的“文化地球”中,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赋予它全新的现代价值。
快速阅读寻找线索,圈点批注感受精神,知人论世分析主旨,比较鉴赏拓展空间。多种方法,四重解读,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囚绿记》这篇课文教法的新尝试,我充分认识到在文学作品的解读鉴赏中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整个教学过程,我想用一句诗来形容:“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课堂上既有冷静思考,也有慷慨陈词;既有阵阵笑声,也有热烈讨论。学生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去解读作品,学会了深入地探讨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整个课堂,绿意盎然,富有生机。
参考书目:《语文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②》(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鄢子华 周红武《绿意深深深几许——<囚绿记>的四重解读》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