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浏览:15921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12-08
久有夙愿,何日能登上井冈山,探访革命圣地,此生足矣。感谢几位后辈,借五一长假,为我们几位至亲老者安排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让我们借着夕阳的余辉探访了圣地,游览了胜景。
傍晚,驱车前往江西,沿途清澈的流水,碧绿的原野,巍峨的青山,不时跃入眼帘。入夜,灯光闪烁,车时而钻山洞,时而上长桥,时而走平川。因为心有期待,八个小时的行程,大家谈谈笑笑,不觉疲倦,深夜两点才到达目的地。 我们探访的第一站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中最险要的一个。当年,毛主席曾在这里布置不到一个营的兵力,凭险抵抗,打过一场决胜的保卫战。早晨,车从茨坪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道路两旁青松翠竹,年深日久,护卫着陡壁悬崖,“高路入云端”,游客并不感到险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登攀,车才在黄洋界停下。我们攀爬了一百多个石级,当年抗击敌人的小钢炮还立在山头,“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可见当时战斗的紧张、浓烈。到了峰顶,举目四望,天高地阔,群山逶迤,这才感到它的险峻挺拔,真如毛主席所言,“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黄洋界休息大厅,我们有幸看了两部文献纪录短片,短片报道了毛主席和朱老总六十年代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两位慈祥的老人攀高峰,走山崖,探古迹,访农家,不只是感怀过去的峥嵘岁月,更是珍爱今日这来之不易的“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新颜”的大好河山啊。 午后,我们离开黄洋界,车在松竹护卫的公路上穿行,上上下下,弯弯转转,近一个多小时,到达龙市。我们看了龙江书院,这书院背靠巍峨的青山,面朝清澈的溪流,环境清幽,真是读书的宝地。难得的是,在井冈烽火燃烧的岁月,这里便是中国革命最早的军政大学,红军基层干部都在这简易的学堂里接受培训,如今学堂还有部分学员的姓名。我想,这应该是书院久负盛名之所在。走出书院,跨过龙江大桥,来到龙市广场,这里是朱毛会师之处。八一南昌起义后,朱德带领部分起义队伍来到这里,毛主席也特地从茨坪赶来,这就是有名的井冈会师。广场南端,矗立着两位伟人见面握手的高大雕塑,令人敬佩,令人景仰。 三点多钟,车到茅坪,这里有茅坪红军医院,红四军军部,步云山练兵场,等等。我们重点看了两处史迹。象山庵,这是一个背靠青山的古寺,毛主席和贺子珍婚后曾在此住过,居室简陋,生活简朴。这里陈列着贺子珍的许多史迹图片,原来,在井冈山革命年代,她就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女指挥员,联想她的一生,感慨不已。八角楼,这是一间简易民居,堂屋上有一小楼,毛主席曾借着小楼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正是这八角楼的灯光,指引着革命的航程。 第二天早晨,我们探访了毛主席在茨坪的住室和工作室,瞻仰了烈士陵园。之后,走进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面有实物,有图片,有当年情景的影视再现,整过博物馆就是一部完整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博大壮观,令人肃然起敬。中午,我们驱车到龙潭,途经小井红军医院,龙潭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流水淙淙,美不胜收。但当年哪似今日,看看这简陋的小井医院就可知红军是何等艰苦。在胜景中生活的人啊,能忘记井冈山吗? 井冈之行,所见虽是星星点点,但在我心里,装着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那同仇敌忾的壮举,那叱咤风云的气势,会长留心间。井冈山,再见。 刘绪煌 写于二〇一六年五月 |